bloggerads

2012年4月24日

【人性】是什麼在洩露你的心



我們要注意觀察他的面部表情、手臂姿勢、身體動作、習慣姿勢、穿著打扮、語調變化等,從這些下意識的行為裏,我們可以看出真實的對方。


人的心臟在身體的內部,大腦處於顱骨的包圍之中,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它們。但其實就算身體是透明的,我們也無法讀出那些精緻的器官裏究竟發生著什麼變化,解讀人體的神經信號還是一門很前沿的科學,而且至今還沒取得十分明顯的成果。


但是人的內心活動卻可以通過兩種形式錶現出來。這兩種形式,一種是語言行為,也就是你說,我聽,這是大家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。但這種方式存在一種致命的缺陷:就是有一部分語言是經過個人大腦加工過的,我們有時不能確定對方所說的是不是真實的。有的人“說得比唱得好聽”,有的人幾句話就能讓我們“潸然淚下”,但事後我們才知道——他是在表演,不是在說真心話。


表現內心活動的另一種方式是非語言行為(也叫下意識行為),這種行為分為三類:第一類是有聲的、未經加工過的語言,比如脫口而出的話、說話時的口頭禪、習慣性的尾音等;第二類是無聲的身體語言,即身體各個部位無意識的動作,如眨眼、摸鼻子、踱步等;第三類語言是無聲的習慣,如個人的穿著打扮、興趣愛好等,這些都能表露出一個人的內心活動來。


上面提到的非語言行為,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“下意識”。當人們發出某些聲音、做出某些動作、表露某些習慣的時候,一般情況下,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表述什麼含義的,所以,這時候他的語言和動作直接和內心相連。讀懂了這些語言動作和習慣,也就讀懂了他的心。


羅琦剛到美國的時候,對英語的認識還停留在初中的書本和磁帶裏。當他走進社區學校預科班時,發現自己成了一個有耳朵的“聾子”、會說話的“啞巴”。因為雖然教室裏每天都喧鬧異常,他卻一句話也聽不懂,偶爾張開嘴說幾句英語,常常引來大家的哄堂大笑。


羅琦為此感到非常自卑。這時候,他的女同學伊莎貝拉給了他很大的幫助。伊莎貝拉不會說漢語,但是她常常會給同桌的羅琦一個甜甜的微笑,那種微笑一下就把羅琦從落寞中拉了出來。伊莎貝拉在衝著羅琦笑的時候,眉毛彎彎的,眼睛自然地眨著,一看就知道這是發自內心的微笑。


羅琦和伊莎貝拉成了好朋友,在開始的一段日子裏,雖然兩個人的交流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可笑的誤會,但是在情感交流上,兩個人卻從來沒有出過差錯,因為這些情感的交流很多是通過眼神、動作和表情完成的。即便是在羅琦的英語過關之後,兩個人還是習慣用非語言的形式交流,直到兩個人終成眷屬。


羅琦和伊莎貝拉使用非語言形式進行交流,事出無奈,但這件事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很明顯的道理——非語言交流在讀心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這一點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說明。


首先,非語言交流形式的出現要遠遠早于語言交流形式。


遠古的人類語言並不豐富,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,有很長一段時間,原始人就是靠著非常簡單的發音和動作、眼神來進行交流的,非語言交流形式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。而且,那些從來不會說話的哺乳動物們,它們之間也會交流,而很少發生誤會。


可以說,非語言交流存在的時間太長了,有些動作、眼神的含義已經固定在我們的遺傳細胞裏,而比較完整的對話則出現的較晚。雖然大多數人對於非語言行為重視不夠,但是這並不能否定它在溝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。


其次,即使在語言交流大行其道的今天,非語言交流形式依然佔據著非常大的比重。這一點,我們可以通過兩份統計數字來說明。20世紀50年代,著名身體語言研究專家阿爾伯特‧麥拉賓(Albert Mehrabian)研究發現:


一條資訊所產生的全部影響力中7%來自於語言(僅指文字),38%來自於聲音(其中包括語音、音調以及其他聲音),剩下的55%則全部來自於無聲的身體語言。


另一位人類學家雷‧博威斯特(Ray Birdwhistell)也作出了相似的推斷。他指出:在一次面對面的交流中,語言所傳遞的資訊量在總資訊量中所佔的份額還不到35%,剩下的超過65%的資訊都是通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!


因此,我們要讀懂人心,除了注意傾聽對方的語言之外,對我們而言參考價值更大的,是他的非語言行為。我們要注意觀察他的面部表情、手臂姿勢、身體動作、習慣姿勢、穿著打扮、語調變化等,從這些下意識的行為裏,我們可以看出真實的對方。

分享本篇文章

0 意見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